兵团战友之家's Archiver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08:53

当清明节来临的时候……

[size=5]当清明节来临的时候,我同时会想起我已逝的战友……

在这里我会陆续转帖来我的战友朱荣珍的博文,作为对她对已逝的战友的怀念、祭奠!
[/size]

[attach]95958[/attach]


[size=5]我2011年5月9日在战友朱荣珍(网名:朱菡泪)战友博客上的留言:

非常沉痛的告诉大家,我们的战友朱荣珍(朱菡泪)于今早8点十分在湖南长沙逝世……

    朱荣珍2008年患恶性肿瘤转移扩散、腹腔积水……,她父母早逝、单身一人也没有子女,.经济上非常窘迫,加上疾病的困扰,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很凄惨……她唯一的亲人--妹妹、妹夫前些天已从上海赶到湖南长沙,在弥留之际,朱荣珍曾多次的向我表示:她很想看看草原……她很希望看到自己写的一些文章能够以文字的形式留下来……
    “最终草原只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下辈子吧,我愿作草原一个不老的女儿,让我依偎着她,亲近着她,敖包下听老阿爸弹着沧桑的马头琴,蒙古包外听老额吉唱着温柔的挤奶歌……”在朱荣珍生病的日子里,她写了不少好文章,字里行间她流露出对青春的眷恋、对草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在弥留之际她还有许多心愿未了……
    ……我希望能尽力为她做些事情、帮她了却心愿……
    一方面我把她的文章转帖到一些知青网站,让大家通过网络看到她的文章,另一方面我在联系知青网站,推荐她的文章……但愿能在她的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文章被采用……

    我与XX网联系,他们的文集要几个月后才有可能,我又与XX网联系,得到XX网的支持--这个网的文集有可能在这个月的月底就会出来,目前已经进入排版阶段,但人家还是在得知这种情况时给予了大力支持,录用了朱荣珍的两篇文章,我想赶在第一时间给她寄去,但愿能在她的有生之年见到文集……然而我却没有能做到,我很难过……

…………愿我们的战友朱荣珍一路走好!
   
                                永久平安  2011年5月9日  [/size]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08:58

[i=s] 本帖最後由 永久平安 於 2015-3-22 08:59 編輯 [/i]

[size=5][size=6]北方雪
                     [size=4] 内蒙知青朱菡泪[/size]
[/size]

[size=5]南方的雪总是那麽羞涩,轻洒下那麽几片,地上才见薄薄的一层,随着就融化了,因此常想念北方,想念北方的雪。
每当深秋,面对着窗外那被凛烈的寒风刷刷地摇动着的枯枝,我的脑海里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北国的雪,想起那窗玻璃上的冰花,那时我就会长久地沉陷在我的思绪里,让温馨的回忆把我带回北国。
北国初冬的第一场雪最是让人惊喜,它是那麽新鲜,那麽柔和,那麽纯洁,把世界装点的那麽素雅,那麽美丽。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雪就象把我们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
早晨刚刚起床,刚刚穿上了棉袄,不经意看到了窗外飘着柔柔的大朵的雪绒,我们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兴地喊了起来:下雪了!然后爬上暖气包,看着窗外那铺天盖地的一片白。那雪景就象一张夸张的儿童画:地上是雪,房上是雪,树上是雪,飘的是雪,完完整整一个雪的世界。我们的心象雀儿那样的不安份了,急着就想往学校跑。
上学的路上,点缀着孩子们的彩衣,几个孩子吟着学[/size][size=5]过的课文:下雪了,房子是白的,树也是白的......这吟诵声越聚越多,雪地上响起童声一片。
女孩子是爱笑的,走一路就洒下一串笑声。
男孩子是淘气的,他们常常不走好路,故意去踩雪,后面的人偏要踩着前面的脚印趔趔趄趄地前行。他们不时地攥起一个个雪球互相抛掷着,击中了对方的得意万分,被击中的也不示弱,顽强还击,他们带着满身雪粉走进了学校,直到铃声把他们关进了教室。
雪慢慢被踩硬了,雪地又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滑冰场。就连那些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也会即兴地边走路边滑行。
男孩子生就的能干,他们是雪世界里的能工巧匠,他们自制冰车,用两条方木做檩,檩上铺钉着一层薄板,檩下附着两根粗铁丝,铁丝的两头弯钉进檩木的头上,再做两只叉,一手一只,盘腿坐在冰车上,用叉拄地滑行,远远望去,犹如雪海里滑动的一只只小舟,神气极了。
女孩子面对那些工程虽望洋兴叹,但她们并不眼馋那只有男孩子才敢玩的冰车,她们只是手牵着手在雪地上来回的打滑。
岁月流逝,滑雪的孩子早已长大了,雪也变的凝重了。
又是一个冬天,又是一场雪。
大地铺上了厚厚的一层,不只是山,不只是建筑物,漫天皆白,天地融成了一体,雪野里枯树的枝桠上积落了厚厚的雪,真象出水的海珊瑚,而我在这雪的世界里,感到分外的孤独。
我因了一场变故,非常消沉,为了支撑自己,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
那又是一个寒冷的日子,我身处异乡,很失意,心中落泊得很,我离开了那不属于我的学生晚会,独自行走在傍晚的街道上,路上的行人很少,而且步履匆匆,看着大朵的雪花在冷漠的灯光的衬托下飘坠着,心里感到分外凄瑟,世界是那麽空旷,冷酷,而我在人生的旅途走的已是很累很累。我想到了火,想象那些映着灯光的小屋里的炉火,一家人围坐在炉边谈笑,而我在这冰冷的世界里犹如一茎空中飘荡的枯叶,落不到实处,无所凭依,独自体验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我流泪了。
我想得到的,尝试了,却得不到。
我感到这世界上没有了目标,我不知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恍若置身于一个阒无人迹的雪野,我一个人艰难地走着,前面是茫茫雪原,后面是雪地上留下的两行孤独的脚印,那些脚印象连绵不断的省略号,人间的一切酸涩都包容在这雪痕里了。
我唯一希望的是在前面的雪地上出现一座小木屋,远远望得到木屋的小方窗里透出的暖光,我向这小木屋走去,屋里出来一个白髯的老人,他向我招呼着:闺女,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先来我这小木屋烤烤火,暖暖身体吧。暖融融的话和那暖融融的火,暖过来一个冻僵的旅人。在那古朴稚拙的木屋里我感到了宁静与和平。
冬雪在孩子的眼里是绚烂美好的。而在一个饱经挫折的人的心里,它是沉重,晦涩,凄凉的。
冬雪是凝重壮观的,但它终究要被春风消融。
冬雪是清雅素洁的,但它最终要流向江河,归入大海。
只是我刻骨铭心的仍是想再赏北方的雪,仍想再作一次小孩,重温那雪上温馨的梦。
那令我难忘的,北国的雪。  ( 1991.3.21)
[/size]
[/size]
[b][size=5][color=Blue]注明:朱荣珍的QQ名是“北方雪”[/color][/size][/b]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09:01

[i=s] 本帖最後由 永久平安 於 2015-3-22 09:09 編輯 [/i]

[size=5][b]我听蒙族歌曲[/b]
内蒙知青朱菡泪
(2009-09-11 14:06:48)

昨天把我博客昵称的前面加上了“内蒙知青”几个字。我是有恋蒙情结的。
今天看了一个访客的博文,博主有照片:一双蒙族人特有的细而长的眼睛,面庞是黑红的草原阳光色,虽不粗犷,但感觉着剽悍精明,给人一种亲切感。他的博客设置了蒙族歌曲,一切都象是草原特有的(虽然我不能确定博主一定是蒙族人),看着,听着,我的心被一种久远的,缥缈的情绪充满了,我流下了眼泪。
蒙族音乐.歌曲总给人一种忧郁悲放的感觉,仿佛这个漂泊迁徙的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辛酸和苦涩,不然怎麽可能放出这样无奈而忧郁的悲声,事实上它又是一个强悍勇敢.古朴智慧的民族,马背上的生活使得蒙族音乐中常夹杂着烈马的喷鼻嘶叫,和奔马得得脆响的扬蹄,它将草原的辽阔美丽,牧民骑马信步驰骋在草原上放牧的画面尽情展现。草原是我一直向往的,我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屯垦戍边”了三年,与一些蒙族人相识交往,却没见过草原,我的草原是文学作品中的,是电影.摄影.绘画里的,总想有一天走近草原,摘一捧草原上的花欣赏它野性的美丽,扯一把草原上的草,闻闻它的清香,去海子边看看自己的倒影,尽管上次映下的年轻美丽已变成今天的苍老,再去蒙古包喝一碗酸奶茶,与纯朴的牧民尽兴的聊一回家常。
我想写的是音乐带给我的忧郁婉约的心情,拿起笔却被一阵敲门声打断,意识流走了,题目也就变了,但这歌曲我却听了很久,很久,很久......         (2009.9.11)[/size]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09:05

[size=5][b]哀草原,叹生态[/b]
(2009-09-19 13:35:54)
       
给博友的留言:
家在草原:你好!来到了你的“草原”,果然很美,说美,是你博文图片的形式.内涵之美,是你忧虑草原生态的良苦用心之美,但看到你展示的草原被蚕食破坏的摄影作品,就再也说不出美了。这里的草原曾经的丰腴美丽象被洒上了浓浓的硫酸,被人类的物欲腐蚀的斑斑点点,《伤心草原》吟诵的不再是草原的美丽,而是哀悼曾有的草原风韵不再。
现代“文明”正越来越多的冲创着这个多舛的地球,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攫掠行为,已使得自然生态脆弱不堪。科学的进步发展,高效率的生产活动,与随之带来的环境生态的破坏,这两者拉锯般的对立着,人类已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悖论”之中。人类获取利益的同时,又损害着自己必须依赖的生存环境,自然生态正面临着灭顶之灾,烟囱冒烟了,蓝天不再存在;地圈了,矿挖了,楼盖了,森林和草原不再存在;地球变暖了,河流和白云不再存在;植被破坏了,动物不再存在;生态金字塔坍塌了,人类将不再存在。
这就是一副连环倒的多米诺骨牌,物欲和贪婪就是这副牌的玩弄者。
让我们共同来珍惜保护这个伤痕累累地地球吧。(2009.9.14)[/size]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09:08

[i=s] 本帖最後由 永久平安 於 2015-3-22 09:09 編輯 [/i]

[size=5][b]路欣林摄影作品欣赏——骑手的动态之美[/b]
内蒙知青朱菡泪
         (2009-11-01 19:25:48)

路欣林的“骑手”(因作者未加题名,暂称“骑手”),是一幅动感很强的摄影作品,它表现了两位骑手纵马狂奔的精彩瞬间。
动态的表现在电影电视中是直接的,如果作动漫处理,就需要一张张有着动作递进画面的连接,来构成一个动作。而摄影作品只是这许多动漫画面中的一张,是一个动作的瞬间,它选择截取动作链中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动态,将这种转瞬既逝的动态瞬间定格在画面上,动作的连续性不是视觉上的,它隐含在作品里,依赖读者的联想来完成。因此作品的艺术表达要能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力,能够感染读者。
作者的这幅作品不仅抓拍到了最精彩的刹那动态,同时在光度,明暗的处理上也是别具匠心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首先远山与原野的明暗变化,远山的明亮度使得交界处的原野处于光下暗的效果,景物模糊,这就凸显了主题:骑手。而作者通过骑手表现的又是它的动态,因此人物的面部是逆光的,近于半剪影似的轮廓,虽看不清细部,却强调了飞扬的动作。这样作品的主次就随着明暗度的变化层层凸现,背景光线越强,逆光的效果越好,肢体的动作就越凝练夸张,动感也就越强。
在这幅作品里作者还巧妙的运用了强光来渲染这种动态,骑手策马扬鞭,离画面越来越近了,马儿践踏扬起的一路灰尘,翻着,卷着,滚着,随着马蹄的远去而由浓到淡,这列灰尘被作者夸张地处理成飘浮抢眼的金黄色,光感强而透明,醒目,极尽烟尘翻腾弥漫的动态之美。
同时它又与逆光的骑手肢体轮廓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既强化了强光线烟尘的动态美,又渲染了逆光骑手的大幅度张扬的动作,在光线的对比下,互为衬托,相互渲染 ,将这种动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缕跳跃明亮的烟尘,随着马的狂奔不断延伸,弥漫,扩散着,鲜明夺目,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
骑手驭马飞奔,一路马蹄,一路烟尘,骑手与烟尘,一明一暗,一个顺光,一个逆光,一个细致清晰有如工笔,一个是粗线条的动态写意,这种光线对比,就将画面拉开了距离和层次,使它有了厚度,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在作者精巧的光线处理下,读者看到了一幅极富动态之美的画面:
马儿在急驰,两位骑手身体前倾,飞一般的驾驭着跨下的骏马,一个右手向后挥鞭催马,一个提缰纵马飞奔。马儿的剽悍,强壮,驭手的灵敏,矫健,使你感觉着他们迅如闪电,疾如苍鹰。而马儿践起的一路烟尘在强光下向后绵延弥漫着,滚动翻腾着,加强着这种动感,更彰显着“骑手”飞速狂奔的动态之美。(2009.10.31)

此摄影作品转自路欣林博客[/size]

[attach]95959[/attach]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09:12

[size=5][b]秋思[/b]
内蒙知青朱菡泪
(2009-12-05 00:29:00)

“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又排成个一字”。
小学老师富于表情的面容和那稚请情的朗读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我端坐在教室的小椅子上,看着和蔼可亲的老师,听着她的讲读,脑子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心里充塞一种美好和向往,那是当时的我怎麽也不可能说出来的感情,那就是一个孩子对于美的最真切的感受。
秋天是美的,即使在孩子的眼里。
而秋天的美又远远不象孩子心目中的那样单纯,这种美是沉重的,蕴含着咀嚼不尽的憾怅和愁涩。
秋寒涩而又萧条,它失落了丰硕的绿,在这失落里却萌出了悲涩含愁的美。
秋风.秋雨.秋叶.秋草,这就是秋的集成,而落叶又是秋的灵魂。
它失去了往日的新鲜和青翠,再没有南来的风柔和的爱抚它,它不知秋是这般沉重和枯涩,只默默地承受着那份忧郁。
但北风破坏了它那与世无争的宁静,那风一阵儿紧似一阵儿的刮着,带着冬的寒意,凄厉厉地呼啸着,逞着暴君的性子,毫不怜悯的摧残着一切。
一夜秋风一层落叶,层层落叶满铺着蜿蜒的小路,我常在那小路上行走,怀着一种凄凉,怜惜那落叶。
落叶是美的,那是一种失落的美,它没有浮华,凝重里含着一丝落魄,风儿掀动着它,它很疲惫,风儿倦了的时候,它又恢复了宁静,在灰蒙蒙的天宇下,看着那纷纭的枯叶,我感到压抑,它常激起我一些悲涩的记忆,使我陷入哀婉的思绪。
记得北方的一位同学曾对我谈起过他老家丹东的事,他说丹东有一座山,山上有个石塑的母亲像,传说她的儿子考状元去了,归途中溺水而亡,老母亲企盼着她的儿子归来,就一直等在那里,那山因此得名:望儿山。
多少年过去了,又不知失落了多少记忆,惟有望儿山上的“母亲”却在我的记忆里永存。
每当秋寒袭人,秋叶凋零,我就会想起她,想起那望儿山上的“母亲”,那时我的联想便会引导她出现在我的脑海:她仍是那身古装,衣衫褴褛,风儿掀动了她的衣角,拂弄着她头上的银丝,她的背微驼着,右手拄着拐,左手复额,搭着凉蓬远眺着前方,在山石路上,她踉跄着脚步。
多少年过去了,又不知过了多少代,没有人告诉她一句这样的话:老妈妈,您的儿子已经回不来了,您不要再等他了。是不忍心告诉她吗?如果告诉了她实情,望儿山上还会有这位母亲吗?她一定早已支持不住,倒下了。可是不告诉她,让她世世代代在那里空等就忍心了吗?
也许这故事太动人了,动人的让我忘记了这是一个虚构的传说,我常常惦记她:望儿山上的老妈妈,天冷了,风又大,可曾有人为您挡风遮寒;雪寒天冻,可曾有谁为您披上御寒的外衣;炎炎夏日,可曾有谁为您遮挡烈日;雨水霏霏,又不知有谁为您遮挡风雨;日里喧哗,夜里又有谁为您驱逐可怖的黑暗;您年年.月月.日日,长守在这里,您累了,您倦了,有谁牵着您的手给您几句理解和安慰的话语。
没有谁能起死回生,让她的儿子回到她的身边,却因此给我留下了无端的长久的牵挂。
岁月褪不去我对她的记忆,老母亲的形象总是那麽鲜明的扎根在我的心里,也许是她那种至深的母爱,散发出了人性至淳的美。
我怎麽也忘不了她。
秋就是这样,容颜憔悴着,引发出人的怅愁,把它的沉重纷纷纭纭的撒向人的思绪。
我也因此想起北京陶然亭的秋草,女作家石评梅就长眠在那里。
想起她就会联想到那片荒凉的墓地,联想到她坟冢上颤摇着的纤纤枯草,还有阴霾.灰涩的天宇,凄凉萧瑟的原野,一切都衬托出这位女性悲剧的一生。多情的女作家郁郁而终,被葬在北京远郊的陶然亭,多少年过去了,不知有谁凭吊过她的亡灵。
那一年我去北京,怀着一种久郁在心的凄婉心情找到了陶然亭,那绝不是我想象中的陶然亭,那片土地不知何时修起了一座不伦不类的公园,而真正的陶然亭却深居在公园的里面,游人漠漠。
初登上一个小山头的凉亭往下看,四面是参差的旧瓦屋顶,旧厂房和旧民房掺杂在一起,陈旧零乱,虽远离繁华的市区,却也是熙熙攘攘,人声盈耳。想来还是荒草.旧庙.萧肃的原野更适合早逝的女作家的心境,似这样的凌乱.嘈杂,会不会搅扰女作家的安宁.
遗憾的是我最终没有找到她的墓,好象没有谁知道这里埋葬着一位英年早逝的悲婉女性,她虽生活在尘嚣中,但她是孤独的。
愿这位女作家能常闻瑟瑟秋风。
愿她栖身的那一小块绿州不要再被“现代文明”蚕食掉。
愿地球上还能提供一些供人接近自然,回味历史的场所。
也愿这位女性在秋的簇拥里恢复她的恬泊。
秋给人的是割不断的绵绵愁绪。
秋瑾曾写过“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撇开它的政治含义,仅从秋雨给人的那种遣不散的愁怀来说,一个“煞”字,就已写出秋愁的极致了。
秋风是肆虐的,而秋雨却是凝愁的,一场秋雨一分寒,世界被罩在了秋雨轻寒的愁境里,满坡满垅的秋草含着愁,地上的落叶湿润润的凝着愁,廊檐下的雨滴欲断还连的蕴着愁。秋雨用它的雨丝织就了一张网,让你无法冲破它带给你的愁绪。
这就是南国的秋雨,它的雨弦轻颤着弹拨出冬将来临的前兆曲。
秋就是这般沉重,寓含丰富的情感,让你怜惜它,欣赏它,分析它,有时它又让你愁肠欲断。它留给天宇间的是一份美的凝聚,那是一种震颤人心的悲剧的美。     (1991.4.16)[/size]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09:14

[i=s] 本帖最後由 永久平安 於 2015-3-22 09:25 編輯 [/i]

[size=5][b]乌兰布和的回忆——站岗[/b]
内蒙知青朱菡泪
(2009-12-18 17:52:44)

六九年八月,一趟专列载着一列车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向内蒙古巴彦淖尔驶去,列车上的气氛非常活跃,那些刚刚穿上军装的少男少女们,胸前都佩带着红色的兵团战士乘车证,我的乘车证座号是9车厢25号。从那儿开始,我们度过了几年难忘的屯垦戍边的兵团生活。
站岗:六九年,正是抓阶级斗争的年代,边界上那时也不安宁,内蒙地处边疆,又是和平解放的,潜伏下来的特务时有活动,连队的一些老农业职工成分比较复杂,连队周围,沙漠广布,看不到人烟,夜晚,站岗的人常常发现有信号弹升起,连队接到报告,马上紧急集合前往搜索,结果总是一无所获,有人说那信号弹是定时的。
我们新战士一到连队,就接受了连首长向我们灌输的阶级斗争教育。我们这些内地长大,没经过任何风雨,又学生气十足的年轻人,如今也要在这乌兰布和的营地站岗了,只是边疆的夜最初给我们的印象远不似内地的夜晚那样温馨恬适,它常使人感到恐怖。
边疆的天空是非常深广的,夜晚更显得高深莫测,灰黑的天幕上游荡着阴沉的云,阒寂的沙漠被黑暗笼罩着,一切都静悄悄的,使人产生一种要被攫走似的阴森感,偶尔也能听到电线发出的虽听不很清,声音却很大的通话声,营区仿佛是沙海中的一座孤舟,连队在这“孤舟”中沉睡了。
就在这样的夜晚,我们围绕着营区穿梭,走过营房,穿过稀疏的沙枣林,绕过简陋的饭厅......我们肩负着哨兵的职责,警卫着连队的安全,守护着熟睡中的战友。
那时差不多个把礼拜就能轮到一班岗,一个班站一个通宵,班里十几个战士轮换,我那时总是睡不醒,上一班岗的人往往提前15分钟转到宿舍喊醒接岗的战士,轮到我站岗,常常是刚刚被喊醒,又迷迷糊糊睡着了,等到她们又转了一圈回来交岗,我还在熟睡,经常是喊过两遍,我才打个机灵爬起来接岗。
女战士胆子一般比较小,连长有时半夜查岗,站岗的女战士见有人快速的走近,一时又看不清是谁,就慌的叫起来,很不镇静。连长说:象你们这样,我派一个人就能摸了你们的岗。
我胆子不大,站岗却很认真,与胆子小的战友站一班岗,她们往往战战兢兢的跟在我后面,听我指挥。有时天黑的面对面的景物都看不清,我便象回事的说:你监视天空,我监视地面。同伴有时说:你胆儿特大吔。其实她哪儿知道,我心里才紧张呢,生怕暗处藏着什麽人,不过是责任心在撑着我罢了。
在这样漆黑的夜晚巡岗,常常是正走着,突然听到面前骆驼喷鼻的声音,那是就要与骆驼撞上了,骆驼发出的警示声。连队的夜晚,常常有经过此地的骆驼队过夜,第二天天没亮,骆驼队又悄悄的离开了。熟睡的战友们,谁也不知道营区夜里曾宿过一队骆驼,牠们悄悄的来,又悄悄的去了。
有时与胆子比较大的玲玲站一班岗,情形就不同了,玲玲是浙江籍知青,我的好朋友。
一次,我们俩刚刚接岗,老远看到东面的牲口棚有亮光,我对玲玲说:那边有亮光,看看去。我们走近亮光,就要转过一道墙垣,看到了一个人,我端着枪问:“谁?”被问的人正提着裤子从墙边站起来,他在解手。他看着我的枪口很不满意的说:“我喂牲口你们还监视我”。我愣着不知说什麽好,那是本连一个有点历史问题,负责喂养牲口的职工。刚走出牲口棚不远,又听到西头猪圈的猪在狠命的叫,猪圈旁边有个菜窖,我说:会不会有人偷我们的菜,走,去看看咋回事儿。玲玲看我过于警戒,不高兴了,赌气的加重步子在地上踏了几下,一冲一冲的跟着走,鼓着嘴不满的嘟囔着。
在北方的楼房里圈惯了,由一个被保护者上升为一个守护者,角色转换了,但背着枪,面对着夜晚的阴森和沙漠的广袤黑暗,心里那种不安全的紧张感是不能完全摆脱的,但浙江籍战士大多胆子比较大,巡岗就象行走在乡村的打谷场那麽和平散漫,玲玲也是,全没紧张那回事,她将黑羊羔皮军帽和军棉衣,军大衣罩的严严的,厚厚的衣服和寒冷使她僵着身体,支愣着胳膊,象只企鹅。她只管捂在包装里走她的路,全不注意任何事。
玲玲看来是不吐不快的,第二天逮着个大家都在的时候,说起站岗的事,把她的不满全释放出来。浙江籍战友语音多娇嗔柔和,辛弃疾曾有“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佳句,玲玲的叙事风格总是嗔着,笑着,怨着,把气氛弄的有点夸张。我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认真了,却也傻傻的笑的很灿烂,融合在这愉快友好的和声里。
八九年我们千里相逢,饭桌前,我们几个战友温馨的回忆起兵团的生活,再一次拾起那富有情趣的往事,玲玲没忘提到那晚的站岗,我们笑着,不过这笑里带着一丝缠绵和惆怅,那是眷恋我们永远也唤不回的青春和明朗单纯的日子。        (1991.2.7)[/size]
[attach]95960[/attach]

[size=5]这是朱荣珍所在的十六班的几位战友的老照片,其中左一是刘玲玲[/size]

[attach]95961[/attach]
[size=5]十六班战友孙菲菲[/size]

[size=5][color=Blue]注明:因为朱荣珍离开我们连比较早,所以几乎没有留下她的战友,这里的照片是我收集的我们连战友的照片,与本文无关。[/color][/size]

馨柔 發表於 2015-3-22 11:04

[b]回復 [url=http://btzyzj.gain.tw/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4739&ptid=4930]1#[/url] [i]永久平安[/i] [/b]

[font=黑體][font=仿宋_GB2312][size=6][color=DarkGreen]愿逝去的战友在天堂快乐!

看了这位战友的博文,感觉一直被一种忧郁的情绪笼罩,是不是这位战友生前生活的不快乐,她的人生是不是坎坷多了些呢?
    [/color][/size][/font][/font]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11:15

[quote]回復  永久平安

愿逝去的战友在天堂快乐!

看了这位战友的博文,感觉一直被一种忧郁的情绪笼罩,是不是 ...
[size=2][color=#999999]馨柔 發表於 2015-3-22 11:04[/color] [url=http://btzyzj.gain.tw/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4759&ptid=4930][img]http://btzyzj.gain.tw/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size=5] 婚姻上的不幸、工作上的坎坷,加上身体上的疾病和举目无亲(仅有一个妹妹在上海)等等诸多原因吧……[/size]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11:18

[size=5][b]乌兰布和的回忆——白茨古郎[/b]
内蒙知青朱菡泪
(2009-12-21 10:48:37)

白茨古郎是地方一个什麽报社的记者,蒙古族人,长的瘦瘦小小的,走路很快,总是步履匆匆的样子。与人交流用的是带蒙古族母语味儿的普通话,有时猛一下还听不太懂,年龄大约四十岁左右。
我们十六班从连队调到师部以后,班里的张学敏就被抽到地方临时展馆工作了一段时间,在作讲解员的那段日子,与白茨古郎一起共事,我们几个女战士曾去展馆欣赏张学敏面对观众的讲解,这样就认识了白茨古郎,但要说有多熟也有点牵强,因为打交道很少。
巴彦高勒有个公园,空旷落寞,里面只有几堆孤零零的灌木丛,沙漠地区比不得内地,气候冷且不说,还是盐碱地,植物品种少,不宜成活,在我们眼里有绿就是风景了。周日我们年轻的一群女战士商量着去公园玩,那个年代有相机的人很少,能有机会拍下几张生活照就是最大的喜悦了,这时张学敏主动揽下了照相的事,她要去请她曾经的同事白茨古郎帮忙,用他的相机,用他的胶卷,同时还请他这个专业记者作摄影师。
我们全班女战士在张学敏的带领下,一路说说笑笑地找到了白茨古郎,并随着取相机的白茨古郎走进了他朴素的家,一进到他的家里就见迎面墙上挂着的像框,里面排满了他家人的各式照片,我心里在想,那张着色的剪着短发微笑着的半身女士照,应该就是他的夫人了。白茨古郎的父亲,一个身着蒙古族长袍的老人端坐在炕上,古铜色的脸上嵌着细细的皱纹,那形象,气势,让人一下就联想到草原。他不会说汉语,只神情庄严的看了看我们。
白茨古郎似乎言语不多,严肃中透着精明干练和一丝狡黠,撇开这些外在的印象,感觉他还是一个很诚恳的人,对我们的贸然造访,他有求必应,他随我们来到了荒芜的公园,一个专业记者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摄影师,他耐心地为我们选景拍照,难得我看到他独自笑了,也许是发现我们这些大女孩儿其实也很单纯幼稚,他觉的挺好玩,挺可笑吧。
那次照片拍的并不多,只有几张合影,但留下的却是瞬间的永恒,现在也是老照片新文物了。
十几年后的一天,我下了课静静的在办公室看报纸,不经意间,居然在《人民日报》正版上看到了白茨古郎的一帧配有文字说明的新闻摄影图片,白茨古郎,那个不苟言笑的蒙古族记者又在我的记忆里出现了,同时那位脸上刻满了草原沧桑,威严端坐的蒙古老人也象一幅凝重的画由远而近的清晰起来。
白茨古郎,是人民日报内蒙分社的记者。        (2009.10.22)[/size]

大漠秋月 發表於 2015-3-22 12:42

[color=DarkGreen][size=6]一个才华横溢的战友,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可惜![/size][/color]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15:01

[quote]一个才华横溢的战友,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可惜!
[size=2][color=#999999]大漠秋月 發表於 2015-3-22 12:42[/color] [url=http://btzyzj.gain.tw/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4785&ptid=4930][img]http://btzyzj.gain.tw/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size=5]她是保定战友,到连队不久就被调到了师部木器厂,然后又随父母到了湖南的三线工厂,到了那边没多久父母就去世了,在湖南没有亲人,熟悉的人很少很少……据说找了个男的又骗了她……癌症再次复发……她不仅写的文章好还会篆刻,是个才女,只是可惜了……下面是她习作的部分篆刻作品[/size]
[attach]95968[/attach][attach]95969[/attach][attach]95970[/attach]

[attach]95971[/attach][attach]95972[/attach][attach]95974[/attach]

[attach]95973[/attach][attach]95975[/attach][attach]95976[/attach][attach]95977[/attach]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2 15:11

[size=5][b]乌兰布和的回忆——夜间演习  [/b]
内蒙知青朱菡泪       

(2010-01-09 13:38:37)

熄灯号吹过了,整个营区安静下来,年轻的战友们很快就入睡了。
将过子时,突然,一阵紧急集合号把我们从酣睡中唤醒,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穿上衣服鞋袜,跑步到操场,迅速排好了队。
连指导员是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老指导员,此时他站在队列前,一脸的严峻,全不见平日的和蔼。他说:我们刚接到团部命令,敌人有一批空降特务要在沙三角降落,要求我们迅速赶到敌空降地点,配合搜捕行动。
时近深秋,海子里的水还没有结冰,但夜晚已是寒气袭人。听了指导员的话,我感到了气氛的紧张,我不知是冷,还是怕,竟微微的抖起来。紧跟着,连长下了命令:跑步前进。
跑到一条大渠边,队伍停了下来,那大渠约有两丈来宽,渠里很深的水,而渠面上供人过往的只有一根独木桥。连长首先过了桥,后面的战士一个跟着一个过去了,胆大的男生女生是小跑过去的,少数胆小的趔趔趄趄急走过去,连长在对岸不断催着快过。
这时轮到十四班一个女战士过桥了,这个女战士是北京人,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面相端庄而成熟,性格沉稳的象个学究。她是老三届高中生,文章写的很好,是排里的秀才,平日在她的笔海里,她可以纵横驰骋,信笔成文,而今天,面对着这根独木桥,她却发怵了。
她先是踟躇着停在了那里,在前有连长催,后有战友等的窘境下,她战战兢兢的挪上了桥头,但她就是不敢往前走,她急迫的心情外显到了极致,端庄的脸上写满了慌,急,窘,迫,可她的双脚却不听使唤似的,就是迈不开大步,她胆战心惊的一点点挪着,蹭着,然而这根独木桥在她面前似有无限长,前有畏途,后有因她而停滞的队伍,她又急又怕,后来慌的居然两只手撑在独木桥上,四肢并用,慌慌急急的慢慢往前爬,辫子也沉重的坠下来,在独木桥与水面之间悬着,晃着。而对岸急等急催的连长,这时把手电筒的光对准了这个爬行过桥的人,大声责问着:那是谁?是谁呀?她就在这样紧逼的情势下过了桥。
当我们跑步赶到目的地,看到那里密匝匝的一堆人时,我真以为那是天上掉下来的敌伞兵呢,直到接近了才知道那是先到的两个连队,团首长已等候在那里。各连集结完毕,团首长宣布说这是一次演习,并说明这次演习对当前形势的必要。
我们连队曾多次进行类似的训练,夜间紧急集合,摸着黑打背包急行军,最初我们听到集合号,一个个从床上爬起来慌的乱作一团,不是找不到袜子,就是穿反了裤子,要不就是穿上了别人的鞋,还有的背包没打好,跑出连队不远背包就散了,只好托着,夹着跑。然而短短两个月下来,我们俨然成了训练有素的老战士,只是这次连长,指导员都不知道是演习的演习,更增强了紧张的实战感,在我们还是头一次。(1991.5.19)
  [/size]

[attach]95978[/attach]

[attach]95979[/attach]

[attach]95980[/attach]

[attach]95981[/attach]

[size=5]这是我前几年收集的我们连战友的老照片,与本文无关……其中骑马的那张个人是朱荣珍的同学,也是保定战友。[/size]

速通 發表於 2015-3-22 22:09

[i=s] 本帖最後由 速通 於 2015-3-23 08:44 編輯 [/i]

[b][size=6][color=red]     [/color][color=blue] 她一生命运[/color][/size][/b][b][size=6][color=blue]坎坷,在文章里却没有表露出厌世、悲观。而是乐观记忆了她人生的点点滴滴。她是一位刚强善良的才女。疾病的折磨,使她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我们为她深感悲痛和惋惜。谢谢久平姐的介绍。[/color][/size][/b]

芳鑫 發表於 2015-3-23 07:06

[color=DarkSlateBlue][size=6][font=標楷體]谢谢久平大篇幅的介绍逝去战友的文章!以前也曾看过这位战友的文章,为她坎坷的人生感到悲哀与惋惜![/font][/size][/color]

顾鸿鑫 發表於 2015-3-23 10:15

[font=黑體][size=6][color=DarkRed]愿:北方雪战友一路走好。
愿:还活着的战友一生平安![/color][/size][/font]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3 21:24

[size=5][b]乌兰布和的回忆——渡边偷雷 [/b]       
内蒙知青朱菡泪
(2010-01-13 12:03:52)

“渡边”不是名,是外号,他是师农机厂一个负责采买的北京籍战士,因上唇有一道毛茸茸的嫩胡子,有人调皮的拿他与《地道战》里那个蓄着短髭胡的日本指挥官“渡边”类比,他因此得了“渡边”这个外号。
渡边是个性格好,长相帅的有情人,当时兵团组建不久,战士多是十六七岁就来到边疆的,兵团规定三年以后才有探亲假,这期间兵团战士也不能谈恋爱。那是个封闭的年代,人们的观念封建保守,约束外的感情不被理解,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严苛的纪律下,还是有人冲破无形的禁锢,进入地下恋情,渡边也偷偷的恋爱了。
他的所爱是女生二班一个漂亮的北京知青,名字中有一个响亮的“蕾”字。蕾姑娘个儿不高不矮,体形不胖不瘦,端正的脸庞配上两条齐肩短辨儿,一身土黄色的兵团服更衬托出她的清秀美丽,浑身飘逸着青春的气息。正是美好的年龄,两个浪漫的年轻人相爱了,他们真挚的恋情象搞地下工作似的,隐秘的进行着。
一次渡边经过一条百米长,两边都是荒草的小路,周围空旷无人,只有对面厂房外有蕾姑娘的身影,如果他们相对而行,在两人交会时传递纸条,容易被人发现,渡边走到路的一半,就小心谨慎的丢下了那个折叠的纸条,下一步就该是蕾姑娘独自经过那里,然后随意的弯腰拾起那个纸条,接头就算完成,爱情信号就此接通了。想不到的是厂房窗户里有双眼睛:T 姑娘注意到了渡边丢纸条这个细节。蕾姑娘仍以不紧不慢的步态掩饰着自己的秘密,但T 姑娘赶在蕾姑娘前面向小路走去,然后将拣到的纸条交给了领导,这一对恋人受到了批评。
不知是哪位联想丰富而又促狭的战士,将两人的外号并名字的谐音联系起来,把他们的地下恋情简略为四个字,这样便有了“渡边偷雷”的说法。
在那个束缚人个性的年代,兵团战士的恋情也具有别样的风采。       (2009.10.22)
[/size]

xtqiangda 發表於 2015-3-25 20:10

[size=6][color=DarkSlateBlue]原一师几团?[/color][/size]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6 16:59

[quote]原一师几团?
[size=2][color=#999999]xtqiangda 發表於 2015-3-25 20:10[/color] [url=http://btzyzj.gain.tw/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5435&ptid=4930][img]http://btzyzj.gain.tw/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size=5]    三团,后来她调到一师木器厂……谢谢战友跟帖![/size]:handshake

永久平安 發表於 2015-3-26 17:13

[size=5][b]乌兰布和的回忆——糜子地里的刺猬[/b]
内蒙知青朱菡泪
(2010-01-17 15:23:18)

糜子成熟的季节,密匝匝的糜子棵有半人多高,最具隐蔽性,金色的糜子林就成为了一些小动物的藏匿所,兵团战士收割糜子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奇和惊喜。
一次,那大块的糜子地已收割了大半,突然一只兔子惊慌失措的窜了出来,一男战士刚叫了声:兔子!那小东西已窜出去了老远,立时男女战士的叫声响成一片,并很快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将那只兔子围在了刚收割过的空茬地里,那兔子在四面楚歌的喝叫声中左冲右突,终于杀开一条血路,胜利的脱逃。
但刺猬是不大能逃得掉的,牠没有兔子的机敏和迅疾的奔跑能力,牠只有防御的刺,凭着那身刺,能让想吃牠的动物无从下嘴,也让当年想收养牠的我无计可施。
那是一个下午,大约离收工只有半个小时,每人只要把自己跟前的几垄糜子割到地头就可以收工了。这时我意外的发现了一只刺猬,牠似乎受到了惊吓,正匍匐在地上,睁着一双惊恐而又漂亮的黑眼睛,胆怯的观察着眼前的一切。这让我感到很新奇,以往对刺猬的认识都在书画上,现在一个真实的刺猬就趴在我眼前,实实在在的,我当下就有了收养牠的想法,牠是一个多么好的宠物玩具啊。

糜子还没割完,因为这只刺猬,我心顾两头,我先将糜子割了一米远,再回头用脚尖将那只刺猬挪向前一米,让刺猬与我交替前行,始终与我保持一米以内的距离。每当我用脚尖移动牠时,牠便缩回了牠的尖头,很快囚成一个刺球,我再往前割,牠又悄悄的伸出了牠探寻的尖脑袋,那双窥视的黑眼睛,滴溜溜,贼亮亮的,分明是在寻找等待逃跑的机会。 牠在防御--伺机逃跑这样的循环反复中,左右着自己的命运。
很快糜子割到地头了,这时我却拿这只刺猬不知怎么办了,看着牠尖尖的脑袋,黑溜溜的眼睛,我怕咬,瞧着牠缩成一个刺球我怕扎,想带回连队,我实在没这个胆儿。眼看着战士们陆陆续续割到了地头,就要回连队了,无奈之中,我喊了离我不远的同班同学小枣核,我们是同一趟列车来到兵团的,又分到同一个连队,我将这只刺猬给了他,他几步跨过来,用草帽将那刺猬一兜就走了。我也有草帽啊,我被他的动作启发了,我有了一丝朦胧的悔意,说实在的,真要让我用草帽去兜那刺猬,我还是没那个胆量。
回到连队,我念念不忘那只刺猬,便跟我的另一位同学,女生三排的田华,绘声绘色讲了我邂逅的这只可爱的小刺猬。她新奇的睁大了眼睛,激动的说:哎呀!刺猬多好玩呀,你给他干嘛,走,咱们去把刺猬要回来。说着拉着我就往男生排走,她喊出了我们的同学小枣核,很直接的要求他把刺猬还给我们。

小枣核本名阎玉谦,因为读书时个头矮小,是个典型的小不点,同学们就夸张的叫他“小枣核”,习惯成自然,“小枣核”就成了他的外号了。来到兵团,他已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了,个子长高了,穿上了那身兵团服,还是没完全脱掉孩子气,弄不好还哭一鼻子。
那时我们兵团战士的宿舍,进门是一个类似厅的小屋,一个炉灶坐北,又靠着东西两边的墙,有火道通到两边屋的大炕,大炕也是三面靠墙,一条炕住六个人,两边屋正好住一个班。也许是炕面糊的不厚实吧,炕面有些地方出现了细细的裂纹,小枣核的铺位离火道最近,一天他的被褥被裂缝处囚上来的火燃着了,弥漫的烟虽没酿成大火,也是一次安全事故,连首长召集全连集合,前往小枣核的宿舍开现场会,以警示全连注意安全。那被褥烧的不是明火,因此剩下了一堆焦糊的破絮放在那里,小枣核哭了。
此时面对我们两个女同学的上门索物,他却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男子汉架势,他站在宿舍门口,两只手插在裤兜里,或潇洒的靠着墙,或不紧不慢的踱三两下步子,态度不急不慌,从容淡定。只温温的,慢条斯理的吐出几个字:刺猬呀,我已经烧死了,没有了,我烧死了。我们当然知道他是不可能烧死那只刺猬的,舍不得还给我们罢了。
不过我理解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的含义了,我们的小枣核长大了。                                                                          
                                                      (2009.12.20)[/size]

頁: [1] 2
001
四团宣传队
002
五连包头战友
003
家网兴城聚会
004
青岛聚会
005
亦庄合影
006
兵团狼青岛行
007
家网兴城聚会
008
家网宴会
009
家网兴城聚会
010
家网聚会 合影
011
呼市战友联谊会
012
亦庄合影
013
家网兴城聚会
014
家网兴城聚会
015
家网兴城聚会
016
家网兴城聚会
017
家网兴城聚会
018
家网兴城聚会
019
上海美女青岛行
020
家网兴城聚会
021
5.19大碗居聚会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